華岡博物館〔交趾燒展〕觀後記

本文刊登於1985年6月1日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出版的中國戲劇集刊

藝術概論課程平時報告
指導老師 林鋒雄教授

  宗教的力量,常為外人所不能解;不過無論何種宗教,總將它的教義透過某種實物具體地表達出來,以達潛移默化的傳道之功。以如今本地的寺廟言,「交趾燒」之見於廟牆、廟頂,便是強化寺廟藝術氣氛之實物。「交趾燒」是以黏土為原料,製作民間故事人物、花卉、動物之各種形象,再加繪釉,置於窯爐以攝氏八百度以下之低溫燒成。說「交趾燒」,不能不提及這項民間藝術的一代大師──「葉王」。葉王名葉麟趾,祖籍漳州平和,生於嘉義。他的藝術造詣被一位自大陸受聘至台南造建兩廣會館的建廟陶師稱揚,漸漸名聲傳播而獲王師之號。另有黃得意學藝於葉王,以「珠仔紅釉」聞名於世,「鴉片煙吹頭」更為絕活兒。前一陣子公共電視曾作了一番「交趾燒」的介紹,展示了許多收藏家珍藏的葉王作品,並與後世學徒作品作一比較,可知同樣的宗教性故事內容的表現,在「藝術家」、「藝匠」之間是有如何明顯的分別。這次華岡博物館的交趾燒展,沒有葉王的作品,頗令人遺憾;不過一些清代的作品,同樣具有價值;而現代作家,也不乏好成績。

 

  這次展覽以近代的交趾燒作品為多。羅聰明的作品:在人物方面顯得很死板,面部沒有什麼表情,倒是他另有一虎和一麟,比較有神韻;此人的作品,無論人、獸,體型的比例都是寫實的。吳國安則似乎有意利用十分灰暗的色彩表現各種鬼形的恐怖,而人物的造型也很奇特,因為每一個都做上一把寬大的圓兜鬍、鬚根還集中翹成一個尖角;表情呆滯。來自雲林谷坑的一批作品便精緻多了,人物身上有粉紅、紫藍和黃色,十分鮮艷而光亮,不過這些顏色都是分立而不互相融合的,也比較缺乏明暗度的變化。這些人物的臉部顯然是在相當細心的製作過程後完成的,它的肌膚非常平滑,毫無瑕疵,白中透紅又十分均勻,眼睛更是黑白分明──說起來這些人物可謂非常漂亮,可是神情仍不很生動。另外有一批林再興等人的作品,色彩俗豔,倒也是做得十分講究,在一系列的人物中,年輕的均是一張大飽臉、一雙丹鳳眼、神情振奮;而長者則都帶有一股殺氣──不知是表現什麼樣的故事。

 

    民初作品部分:廖志祥所提供的一獅、一龍,前者整身都是紅棕色,而後者主色是暗綠和灰色,仔細看還有紅、藍、金等色,這龍是四爪的。一般說來獅、龍都象徵祥瑞,應該氣概昂揚的;不過這兩件作品卻不表現這種氣勢,反而顯得很柔弱、並不活潑。姚自來的「韓湘子」、「李鐵柺」,手法誇張,強化了人體的肌肉線條,明暗度顯著,而面部表情更是十分生動,五官的特徵在於鼻大、眼細、臉型則是扁平的,乃傳統造型,比起現代的作品多了幾分靈氣;這兩個造型仍是寫實的,但單就身體的比例來看卻有局部的誇張。另有一件許和義提供的作品,大約是個仙女,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因為我注意到它的色彩調配很特殊:並不鮮艷,可是全身上下沒有一處是純粹只呈現一種顏色的;比方衣裳的藍色本身已有各種深淺色度之變化,又夾雜著絲絲綠紋,彩帶則是粉、紫相揉,顯得非常柔和──這與很多現在的交趾燒作品比較,要高明得多了。以上三個人物的眼睛都是只有一條線,並無眼珠,可是瞇起的弧度卻頗能呈現神韻。

 

  這回的展示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後的四個櫥窗。在清代作品方面,絕大多數都是不見釉彩,斑駁得厲害、看來完全不光亮;只有一個獅子的紅色鼻頭、腦門兒及綠眉部分有光澤,色彩方面,清代的交趾燒特多藍紫色和古銅色;人像的五官則都是吊眉、細目、撇嘴、飽臉這種清代的標準形態。很值得一提的還有林光沂的系列作品:都是配色非常華麗而且看來很神氣的大型交趾燒。比如「鍾馗」,表情頗突出;「頭痛時間」乃曹國舅、漢鍾離下棋的造型,舉凡服飾、棋盤、棋子、樹樁,都做得非常細緻光亮;「九龍盤」、「琴爐」色彩豔麗,尤其是「琴爐」,它的顏色、圖案做出來的效果很像景泰藍。此外高枝明非人物的小型作品也很討好,像是供果和一個上有龍形、多變化藍色的山形飾品,也都是唯美的佳作。林、高二人的交趾燒做到高水準的精緻、華麗,在眾多近年製作中是比較突出的。

 

  我記得公視上介紹交趾燒時,曾論及葉王的作品每一件都充分表露一股靈氣,是藝術品,而當今的作品則充滿匠氣;這次的展示雖然沒有葉王的交趾燒,但比較今昔的製作手法,似乎是可以看出這種不同──清代乃至民初的交趾燒,重神韻、古樸之美;近來的製作,則重色彩之鮮艷,儘量使每一寸黏土都平滑光亮,便不那麼生動了。

 

連接交趾燒相關網站 http://www2.tku.edu.tw/~tahx/koji/index.htm

 

專題報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