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CCLC學員說些心裡話

2003/12/27完稿

 


  
○○三年八月底,我上完了當期的最後一堂課,準備收拾收拾辦公桌上的東西,省得請三個月長假都蒙上一層塵土,忽聞這位於CCLC十樓的辦公室可能要搬,只得把所有桌裡櫃裡的東西全數清出搬回家,以免給中心同事增添困擾。我在這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一連工作了十二年,一邊清理一邊想著自己在上這最後一期課的時候,好像不由自主地對幾位學員多說了些話,多說了些語文教學以外的話;我總在提醒他們,來到中國,除了學中文,還應該多了解中國、中國人,多認識中國的文化。我之所以會這樣,有好幾層原因:一是自己正面臨遠行大陸,不排除將來有朝一日定居大陸,換言之是在台灣和大陸兩個中國人的社會中作選擇;二是長期觀察在台灣的美語教育中頗具代表性的「空中英語教室」、「大家說英語」等系列,有感於人家在教材中對「culture shock」的重視,似乎適足以反映出我們的不足;三是師大國語中心自MTC(MANDARIN TRAINING CENTER)改名為CCLC(CENTER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IES)之後我一直在思索一些問題。如今我寫這篇,人已經飛到了遙遠的北京,我總掛著對最後一班學員的承諾,要把一些上課時還沒來得及說清楚的部份寫在網站上,一方面也算是對我過去十二年所從事的工作有一番省思吧。

各國的學員來到台灣學習中文,當然立下一個明確的語文學習目標是第一要務。我總在每一班的第一堂課上問每一個學員:學中文是只限於在台灣用嗎?你以後可能到中國大陸嗎?這是因為在台灣存在著很大的口音及語法的問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有各地人的口音,這原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身為一個華語教員,我總希望能盡力幫助各國學員習得標準的「國語」或說是「普通話」;如果師大國語中心的學員不知道台灣這個大的語言學習環境存在著大問題的話,我怕有朝一日學員們到了台灣以外的中國其他地方會對自己的華語能力感到很失望。台灣由於媒體人的發音每下愈況,年輕一代的發音、語法、表達能力只能以「恐怖」二字形容,使我非常擔心中心的學員每天一旦離開學校就步入了一個大染缸──一個會把華語能力嚴重破壞的大染缸。在我小的時候乃至於年輕的時候,不管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說的是什麼樣的中文,帶著什麼樣的口音,至少打開收音機、電視機,能聽到名主持人、名播音員、名新聞主播的好國語;即使是電視劇的配音員,也都個個字正腔圓。曾幾何時,由於政治上的考量,台灣處處施行本土化的結果,也大大影響了媒體上所傳播的國語。自有線電視台大量激增之後,可能是好的新聞從業人員難尋吧,我們生活在台灣,必須開始忍受低水準的新聞採訪及播報;而更奇怪的是,隨著娛樂新聞的抬頭,新聞節目綜藝化已是大勢所趨,關於這一點,我個人是很反感的,但社會上好像沒有什麼反彈的聲浪。以師大國語中心的課程來說,一般學員如果能上到電視新聞的課程,程度就算很高了,我不知道擔任這些課程的老師們會不會有種感嘆:想錄下一段字正腔圓的、沒有語病的新聞播報都很困難。早年台灣廣播電視界的名主持人口齒清晰、發音純正,形象也頗端莊;這些年來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樣的人呢?是搞笑的諧星、是開黃腔的、是模枋政治人物的、是專門挖掘八卦緋聞的、是說神道鬼算命談星座的...這些人說起話來內容如何膚淺低劣且不去說,要找一個音質優美、發音標準的都簡直不可能。台灣現在的政治人物那一套選舉秀、口水戰搬進各頻道的叩應節目後,每天讓大家聽的是什麼樣的語言更不用我來描述。整個社會潮流走到這一步,我們不難發現:當初在電視上每天教人「每日一字」的名主持人,或目前全台灣年薪最高的女主播,她們現在的「國語」都變調了,zcszhchsheneng早就不分了。我曾經問過不少國語中心的外籍學員,不管在他們的國家有多少方言,是不是打開電視轉到有公信力的新聞頻道,可以聽到標準的該國國語?回答都是肯定的。我說這話,不是站在什麼政治立場,我也不是不接受台灣國語,我只是感嘆,媒體的影響這麼大,為什麼沒有人正視、重視這個問題?我所不能接受的是:年輕一代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中,有樣學樣,在台灣所謂「國語」,依我看來,已經死了!年輕一代個個開口說的話讓人聽而生厭,不是他們的錯,是這整個環境造成的,在他們的觀念裡,根本沒有什麼標不標準的問題,因為他們根本聽不到好的中文、標準的國語。而話說回來,外國學員選擇到台灣來學中文,如果沒有這層認知,把台灣國語跟中文就此畫上等號,難道不是件冤枉的事嗎?

前面提到了台灣年輕人語法的問題。其實這語法二字應當加上引號的,因為和台灣的年輕人談語法的話還抬舉了他們。這話聽著挺刻薄,但我的本意並不在挖苦他們,我只是要強調一個實情。以我在台灣曾從事兒童美語教學十多年的經驗,我知道台灣的孩子們對基本的詞類的概念都相當不清楚的;隨便問一個中文的句子,什麼是動詞、什麼是形容詞、哪個叫副詞,回答總會讓人啼笑皆非。是不是因為孩子們打小缺乏這種認知,導致他們在日常生活裡犯了許多錯誤而不自知?再加上台語的影響以及傳播媒體的誤導,造成了不可收拾的惡果?在國語中心隨口問學生:「早飯吃了嗎?」聽到的回答是:「有、我有吃過。」問他:「今天怎麼來的?」他說:「我用走的。」這種經驗多了,真的會讓人洩氣的。很明顯的,外國學員每天上課不過匆匆兩小時,我們教的敵不過他們放學後與台灣年輕朋友相處學來的。而當我們看到滿電視滿報紙「的」、「得」不分的時候,好像要求外國學生能分清楚都變得沒道理了。還有很多問題不是屬於語法的,而是積非成是的、習慣性的。比如你說「謝謝!」在台灣現在大家回應的是「不會!」你問「你喜歡XX嗎?」、「你想XX嗎?」十個有八個回答「還好!」聽年輕人敘述一件事或互相答問,你很容易發現他們共同的習慣是從第二句話開始,每一句前面都加一個「然後」,後面加一個「對呀」或「這樣子」,發音還不清楚。想聽高中生、大學生乃至於研究生接受街頭採訪如何發表高見嗎?絕大部分都是「基本上...我覺得說...然後...我的意思就是說...對...所以說就是說...對...然後...對,這樣子。」廢字連篇還語焉不詳。受了高等教育的人都是這種水準的話,再下一代又當如何呢?撇開政治的問題不談,說台灣是地區也罷、是國家也罷,生活在這裡的人連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沒有,能展現什麼力量呢?能拿什麼去跟別人交流、抗衡呢?這不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嗎?CCLC的學員,你們在台灣交朋友的時候,發現過這一層嗎?你們希望交朋友能幫助你們學習得更好,其實是要多留心選擇的,否則適得其反啊。

另外附帶地我想提提音質的問題。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氣質,和他的教育程度有很大的關係;而我總認為一個人說話時音質好對他的整體氣質有加分的效果。生活在台灣的人,說話時音質好的不多,大多數人是扯著嗓子講話的。聲帶摩擦過度之後,嗓音就不可能好聽了,說的人費勁,聽的人也不好受。我說這話可能夾雜了較多的個人因素,因我自己唱京劇,總關注維護嗓音的問題;可是比方說北京人如何呢?北京人也不都唱京劇呀!可他們說起話來共鳴位置就是普遍地好,說話輕巧、不費勁、音質清亮悅耳。我覺得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不妨探討一二。個人以為,一個地方的人如果說起話來多半都很優雅,予人整體的印象就會比較好,生活在那兒也比較容易心平氣和;反言之如果大家一開口就像叫賣甚至於吵架,你不想心浮氣躁都很困難。

接下來我想談談學員在中心如何學習中國文化。學習一種他國的語文,目的僅在於學習語文本身嗎?學習語文為的是與使用那種語文的人溝通吧,這其中就必定牽涉到人的思維模式;即使撇開口語的溝通,只是為了閱讀,你也得了解作者的思維模式。而人的思維模式是怎麼形成的呢?這跟民族性、文化背景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前陣子我看台灣公視上播放的「大家說英語」教學節目,會話的主題是一個中國人和他的美國室友分別為了誰買垃圾袋和誰負責打掃心中都有了不快,中國人憋悶在心中很久了不開口說,而美國人抱怨的時候才發現實情。我很欣賞這樣的語言教學,這不只是語言教學,廣義地說也融入了文化層面的題材。CCLC的成員要了解中國文化,我以為有很多的管道,關鍵在你的心態──你是否有心從了解中國人的角度出發去主動地探索中國文化。在CCLC開了不少文化課,學員如果能從其中選擇一二研習,經過一段時間會有很大的收穫的;上圖這位華僑學了一年的書法寫得真不錯就是個證明,其實像他這樣的西方學生也不少呢。每次看到學員們展示學習中國功夫、書法、國畫、古箏等成果都覺得挺感動的,這說明了他們來台灣學習中文之外也有心了解中國人的傳統、體認中國人特有的一些修養心性的方式。但大多數的學員可能因為沒興趣或經濟上不勝負荷並不會去上這些課程,那麼CCLC這個名稱對他們來說還能不能名實相符呢?這是我常思索的問題。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提醒學員:不要總以能把一個生詞翻譯為本國語言為滿足,應該從每一個字的認知著手;而如果遇到了一個詞彙是無法翻譯的,不但不要怕,還應該感到格外高興!為什麼呢?因為那是中國人的思想產物,你能不借助於翻譯而理解了,那麼你不但學到了一個詞彙,你還理解了中國人的想法。隨便舉個例子:「快樂」是什麼意思?都知道吧?初級班的學員都知道啊!可是,為什麼用「快」這個字呢?「快」除了說速度還有些什麼意思呢?有多少中高級班的學員說得出來呢?再說深一點,中文裡有好多的成語、俗語,這些精簡的文字都是中國人的經驗、智慧結晶,學習這些時也正是加深對中國文化認知的大好機會;如果同時還能留意到現實環境中相關的應用、變化,可能原本短短幾個字的學習都可以變成一個有趣的文化討論課題。比如說你可能遇到這句話「多年媳婦熬成婆」,文字的學習重點應放在「熬」字上,要知道「熬」的本意為何、這個動詞如何應用;進一步你應該問老師為什麼中國人說這句話呢?婆媳問題在中國是怎麼樣的呢?在以前的社會是如何?到如今有沒有改變呢?(我記得有一天跟學員談到中國的婆媳問題後,中午休息時間我跟另一位老師說我覺得現代社會中好像惡婆婆少了,倒是惡媳婦多了,我就知道好幾個真實的例子,都是婆婆被媳婦氣死的,那位老師拍起手來說:妳講得太對了!我也看過不少,我們可以合作寫一本描述惡媳婦的小說!)這樣的學習態度,用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的,譬如在「視聽華語」教材的佳文欣賞中,有一小段古文被引述了:「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是中國人的思維嗎?這是中國人的胸懷嗎?是嗎?不是嗎?你可以跟老師討論、你可以從你周遭的中國人身上去尋應證,總之,靠你自己的努力找到你要的答案,這是不要多花學費而可以上到的文化課。
 

來北京後延宕多時、拉拉雜雜寫了以上這些;最後,我想給CCLC成員一些建議。第一、學習中國語文,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台灣這一個環境中,有機會哪怕是旅遊也好,到中國大陸的大城市走走、聽聽、看看、感受感受。第二、不要把對中國的認知局限在語文這單一的層面上,試著多接觸些其他更廣的、與人文相關的東西。第三、無論你學習到了什麼程度,永遠記得複習上一個學期的教材,仔細想想是不是真的每一個小地方都弄懂了,試著把新學的東西和本來已經會的加以結合。第四、如果你在離開CCLC時,中文的程度還不太高,不妨帶兩本故事類的教材(如民間故事、歷史故事)回國,另外可以找一本坊間出版的成語故事一塊兒帶回去,藉著看故事這種比較輕鬆的心態,為自己對中國的認知作一點累積。祝福每一位CCLC的成員學習順利、愉快、成功!


 

 

龍女心聲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