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梅派班经验谈

(本文发表于“梅讯”第四期)

龙乃馨

 

  2006年秋,我应当时依托于“中国京剧网”的“网络戏校”邀请,开立了在网络上进行教学的《梅派班》,到了2010年初曾停课年余,复课后又坚持到2015年三月。由于种种原因,从2015年四月梅派班的教学移到51vv“京剧小梨园”房间,迄今转眼又是快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在跨度到第十个年头的当下,我想可以来回顾一番这段从事网络义务教学的经验,毕竟时间不短了。

我是在2002年以自制仅仅二十多页的“龙女的网站”初探网络世界,在好几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处于闷头摸索的状态,和网络上其他人的交流几乎仅止于电子邮件和留言板,从来不从事任何即时的双向沟通,这固然是因为当时技术有限,也因为个性的保守和对网络的某种恐惧心理。2006年秋,个人网站已经略具规模,留言板上出现了一位上海的戴春老师,他向我介绍了由京剧名家程正泰先生的公子——程群先生创建的“中国京剧网”和“网络戏校”,通过进入uc聊天室“中国京剧网网络课堂”的观摩,我了解了网络教学的形式,感到很新奇。戴老师表示当时还没有梅派班,问我的意愿,几经考虑我诚惶诚恐地接过了这个任务。说诚惶诚恐绝对不是虚话,因为当时网络戏校既有的几个京剧流派班,任课老师都是各行当流派的专业名家,只有我是票友出身,而在此之前,我也没有任何从事京剧唱念教学的经验,只是抱持着为梅派爱好者服务的一颗诚心,开始了我的网络教学道路。实则,几位专业老师在中国京剧网的教学,都没有能够维持很长的时间,尤其在程群先生于2009年不幸病故之后,中国京剧网本身已经陷于停顿。我一直感念程群先生为京剧默默付出的精神,不轻易离开这个网络戏校,因为我始终记着程群先生的理想。我们在网上做事,都是非常认真,虽然没有任何报酬、虽然是在一个看似虚拟的课堂进行教学,但是我们无论任课者还是学习者,都是真名实姓通过视讯上麦,与面对面的真实课堂其实无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其他的班都停课了,我的梅派班尽管也没有很旺的人气,还是每周一次定时上课,除了固守对逝者的承诺,当然也因为心底有着一份对梅派的痴情,我真的很想借着这个平台为推展梅派做点实事。

在细数十年间教学内容之前,我想先以一张截图来展示一下网络课堂的面貌

 

无论是uc还是51vv,这些网络上的聊天室大同小异,只要有人申请了这样的房间,负责开门招呼到访者,就能实现参与者上麦即时交流(当然,参与者必须下载安装相关软件并申请账号)。如图,有三个麦,我们上课一般使用两个,任课者占一个,学习者则轮番上另外一个,上课时还开放给其他人旁听。通过上麦者同时操作另一款软件,打上事先设计好的背景图片,可以使课堂整体的视觉印象更好一些,任课者也可以利用准备好的系列背景图片随着进度显示唱词,让旁听者以及课后从网上调阅录像的更多关注者能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当然,这里头有些细节并不是从十年前就做到的,乃是经过漫长的摸索,逐渐形成。聊天室还提供一些常见的功能,比方让所有参与者打字沟通、相互献花等,可以让活动进行时显现十分活泼热闹的气氛,现实生活中天南地北的朋友们,在课堂活动进行的时候就是这么相聚在一起,同步听闻,相互交流。

按照当初程群先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立下的规则,既然是京剧流派班,招收的学员必须具备一定基础,通过在聊天室公开透明的考试,每期招收四到六名学员。由于我上课习惯一对一给学员们轮番仔细的“抠”,对每期课程究竟上多少次并没有设限。

2006年秋开班介绍的头一段是《凤还巢》的“原板、流水”,因为西皮原板打基础最合适,这段流传也广。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网络课堂缺乏经验与技术,上过一次就是过了,在网上留不下任何记录,后来渐渐开始留下录音、进而录像,课后上传到网上,可供复习,这些工作都有赖热心的网友提供协助。由于在说《凤还巢》的时候,感到帮助爱好者改正她们已经熟悉的唱段相当困难,还不如介绍一段大家都不会的,从零开始,也许效果还会好点儿?于是2007年尝试介绍《太真外传》,选的是一般爱好者比较陌生的二黄唱段“无限忧愁”和“昨日宫中”,并且也说了相关的白口。接下去又说了大家比较希望学的《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的主要唱段及白口,2007最后还说了《生死恨》西皮的主要四个唱段。

2008年,先说的是《宇宙锋·修本》,包括打引子、原板、散板、反二黄,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接下去一直到2009年六月底,介绍了全部《穆桂英挂帅》的所有唱腔。2009年八月间到2010年初,说了全部《女起解》的唱。

梅派班停顿了一年多,到2011年复课的时候,先做了两件工作,其一,重新说了一次《凤还巢》原板,以补充昔年网上记录的缺乏;其二,我自己编了一个课程,分为六讲,标题是“从学习普通话到京剧唱念”,这是因为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感到对很多存在家乡口音问题的朋友们来说,需要一个系统的讲解,从每一个字的发音元素加以分辨,知道什么是元音、什么是辅音、单元音怎么掌握、结合韵母怎么念清楚,到了京剧里头,与生活语言又有什么不同……做这项工作,也是缘于我往年在台湾从事多年华语和儿童美语的教学,对发音的系统介绍有个人的教学心得,所以课程一经上传网络,应该说得到相当的回响,很多人从不同渠道得到这份课程可视音频后,都觉得对他们很有帮助,这也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事情。2011年九月到2012年初,说的是《西施》头本的西皮慢板与二六;2012年二月到九月,又介绍了《西施》的“水殿风来”、道白和南梆子。到这个时候,梅派班已经陆续招了十四期的学员。

第十五期的课是《太真外传》,始于2012年十一月间,直到2013年三月底,说的是头本的倒板慢板,以这个唱段为例,也可以知道我在梅派班上课的进度是相当慢的,共十五堂课,头一句慢板说完已经用了四个小时。事实上,多年来经常有人会从网上找到我,询问以前说过什么戏没有,当我帮他们翻找相关链接的时候,也会顺手点击回顾一下,发现自己上课是越来越严格的,所以进度只能是越来越慢,而从来不会马虎带过,一堂课只说了三个字是常有的事。接下去一直到2013年结束,又历经招收两期学员,课程内容都是选自《太真外传》的唱段。

2014年三月间开始,用了整整四十二堂课的时间,介绍的是《天女散花》的二黄慢板和西皮倒板慢板、二六流水,课程结束时已经是2015年三月了。再度重新招生后,由于发生了一些让人比较遗憾的事情,这里不去表了,梅派班离开了“中国京剧网网络课堂”,转移到“京剧小梨园”房间上课,开始介绍《生死恨》从“耳边厢”起直到剧终,有些比较零星的白口略过,但是主要的都说到了,这个部分的课程到我提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还没有结束。事实上网上的梅派爱好者多年来不断提出希望学习“耳边厢”,而我愣是压到距离介绍《生死恨》西皮唱腔的八年之后才来说,原因无他,根据教学经验,感到这段难度太大,对学员们来说相对压力也大。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曾经,我出了一道题目给学员们,问她们为什么“女儿家”的唱腔中“5635 6156 1”梅兰芳先生唱的时候重音落在其中的第一个“6”和后头的两个“1”字上?为的考验她们对梅派行腔风格与技巧的认识,结果证明虽然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提到相关问题,但这道题目还是没有人能答上来。

我在网络梅派班上课,每年会受到回台湾上网不便的影响有些停顿,除此之外,很少请假。早年每次上一个半小时,后来感到累,减为一个小时,但是有些总是考不上的朋友希望多少能照顾到她们,于是梅派班又把学员分为两组,A组是每个人都仔细抠的,B组则是到了一个段落上麦唱唱,总体给予一些意见;往往给A组上的进度赶不完,能留给B组的时间太少了,觉得不好意思,又为她们多加些时间,所以经常还是差不多上到一个半小时。早年间有热心的朋友提供录像服务并负责上传,后来慢慢变成多半靠我自己用另外一台电脑来进行录像,而课后我还得用很多时间去上传,加上更新网页、博客等……每周二晚上几乎都要工作到深夜。这样走了快十年下来,很多人会觉得我很傻,到底图什么呢?偶尔,网络上也会遇到一些并不真诚的人,做些事情让我感到灰心,但是总的来说,我还是乐在其中,自我分析呢,其一,我身为票友,虽然渴望舞台,但是机会很少,在网上有这么一个平台,就某种程度而言也是给自己一些安慰吧;其二,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所谓教学相长,我感到通过教的过程,对梅派许多演唱上容易进入的误区,似乎比从事教学前更清楚了,慢慢能归纳出一些道理,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能沉下心来做一番整理、形成文字论述也未可知,所以说辛苦归辛苦,无论如何还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其三,由于在网络上已然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视频,除了真正在课堂学习的成员和旁听者,还有分布在各个角落的爱好者也能得到些许帮助;她们也许正苦于找不到地方学习她们所钟爱的梅派,网络为她们开了一小扇窗。那么我如此本着极为认真的态度,本着对梅大师原唱的绝对尊崇从事教学,相信这条看似寂寞的道路其实并不寂寞。事实上,有很多次,当我去到一个陌生的城镇,接触一些从未谋面的朋友,她们会兴奋地告诉我,曾经在网上看过我们上课的视频,甚至掏出手机,让我看她下载了好多,随身带着复习……或者,有的朋友会说,以前不太懂的时候,会认为学梅派随便听听谁的唱都可以,现在明白了一定要听梅兰芳先生的原唱,而对活跃在舞台上的专业演员,她们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了真正懂的观众,这些点点滴滴的回馈,都温暖着我的心,也成为让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我经常告诉姐妹相称的梅派班成员们,在网络梅派班的意义,不在于跟我龙乃馨学,龙乃馨只是一个票友,也只是一个梅派的学习者,我只是希望以几十年学习研究梅派的经验,帮助她们少走一些弯路。提供梅兰芳先生的原唱作为范本,课前上传范本让大家下载预习,且每次都要进行范本的播放才开始上课,都是为的强调什么才是所谓流派的传承,不管是专业演员还是票友,我们唱出来的东西,如果完全不能让听者联想到流派的原创者,那么就不能随意在自己头上加上某派别的光环,那是对先人的亵渎,对艺术的不尊重,也是对京剧受众的误导,在今天的京剧界,恐怕已经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梅派班十年来所做的,别的不敢说,让大家都重视“认认真真听原唱”这一点,是我一贯的坚持。

本文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也想对目前和将来继续从事网络教学的环境再多作一些介绍。如前所述,我经常苦于疏离舞台,而寄情于网络课堂这另一方性质不同的舞台;但如果没有提供者、没有参与者,我即便再有心,也没有施展的空间。早年间,承蒙程群先生给予机会,近一年来,我则要特别感谢在“京剧小梨园”担任锣鼓经教学的朱宏老师,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梅派班在离开“中国京剧网”后,也不可能那么快就顺利转移继续上课。“京剧小梨园”房间是由朱宏老师的学生郭洪林先生负责的,朱老师在那里每天义务教授京剧锣鼓已经三年多了,郭先生也成为朱老师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朱老师是张蝶芬先生的外孙,多年来对我很是关照,乃馨有幸得以与朱老师相识也是早先网络梅派班搭建的缘分。对梅派班学员们来说,如今在“京剧小梨园”上课,收获更多了,因为朱老师和大师兄郭先生会按着梅派班的进度,义务指导她们念相关的锣鼓经。另外,和我一起到“京剧小梨园”上课的,还有“马派班”,任课老师是马派再传弟子、天津名票、温玉铭国剧社社长李金铭先生。早年间也是透过网络戏校举办的活动,有幸认识李老师,李老师多年来还多次为乃馨安排演出机会。李老师本职工作退休后投入到“中国京剧网网络课堂”也有好几年的时间,而我们两个班一起转移到“京剧小梨园”后,还是像以往一样,相互支持,(每次上课需要录像,录像员大部分由两个班的成员担任,互相帮忙。)近一年来,朱老师、郭先生、李老师和我,分别在河北、山东、天津、淮安,但是经由网络课堂,在“京剧小梨园”许多好朋友的支持下,非常愉快友好地共事。我们都只是默默无闻小小众里的一份子,我们更都是乐于为同好提供服务的京剧人,满心欢喜地为我们一生钟爱的京剧艺术,投注一点微薄的力量。回顾过往,梅派班踏踏实实走了十年,我不排除再走十年,甚至更多,因为这是一件让我感到有意义也开心的事情。

 

2016327

 

后记:网络梅派班自201611月起在51vv~703698号【咱们一起学京剧】房间上课,第二十期介绍的剧目是“坐宫”。 自本期起,除了甲乙组成员,还开放提问时间给其他旁听组的朋友们,希望能更好的照顾到网络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