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屏老师与《贵妃醉酒》

03-04-23在时代国粹〖时代国粹京剧论坛〗发表
 

 
 


  在网上很高兴看到<戏迷知音>兄将李开屏老师谈艺的文章登出。我幸有机缘在数年前於纽约二胡名家张似云先生家中得识来美探亲的李开屏老师,并向他学戏请益,他教我的第一出戏就是《贵妃醉酒》。在向李开屏老师学戏前我也和许多老师学过戏,但从没有如向李开屏老师学戏时那么累,因为李老师对身段、基功,手、眼、身、法、步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动作未到位李老师便反复示范、不厌其烦的更正我,他并非因为我是票友而对我要求降低轻松过关。李老师对艺术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真令人折服也令人害怕。因为李开屏老师演戏的风格乃承袭王瑶卿老先生 文戏武唱、武戏文唱的精神,因此他的戏都要求 有东西、有内涵来呈献给观众。未学《贵妃醉酒》前并不知道这戏的难度有多大,以为 下腰卧鱼儿能过关就成了,而李老师教我的《贵妃醉酒》光是《百花亭》那场就使我上气不接下气,仅出场的六句四平调就有半圆场、小圆场、转身蹲步亮相、转身背扇等动作。我也曾对李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看梅大师的电影及一些演员演的《贵妃醉酒》都没李老师的《醉酒》繁复?李老师对我说明了他这出戏的师承及掌故,当时他在戏校时因年幼胆大也曾直问过老恩师王瑶卿老先生, 为什么《贵妃醉酒》不向梅兰芳学,要向章小山老师学?,王瑶卿老先生苦口婆心的解释,梅兰芳的《醉酒》随着年龄体会由繁化简,且气质、派头都是一时学不来的,要打好基础就得向章小山老师学扎实的功夫,王瑶卿并说 不会唱《醉酒》、《思凡》不能算好旦角

  
后来在典籍中才得知《贵妃醉酒》原出於昆部之《醉杨妃》且有繁重的唱作,改为皮黄后乃是为
刀马旦应工,民国后分类为 花旦戏,四大名旦及各名家皆擅演此戏,但梅大师进行了精工整理,去芜存菁的改革而今成了梅派经典之一。所以《贵妃醉酒》有繁重的身段、做表乃是有其传承的,而学过了这出繁重 功夫戏,对其他戏的身段自然也有相当大的助益,所以为什么王瑶卿要以这出戏为首届中戏高材生打基础了。李老师常说演《贵妃醉酒》不论那个路子,一定要掌握贵妃娘娘的身份、心情,及醉时的神态,不能脱离美字,因为要显出杨贵妃是 醉美人。李开屏老师对艺术思路也相当开通,他并不希望他学生演戏是完全照他的依样画葫芦,他鼓励我吸取各家之长,适己则用。并提醒演戏时 美、媚、稳、帅、脆要常记心中。

  
李开屏老师平时是不太善於言词的,他虽是北京人又久居天津但却没有
京油子、卫嘴子的特长,可以说是有些木讷的个性,但一谈戏、聊戏就如行云流水一发不可收,平时腰疼、腿痛、骨刺增生一直困扰着他,但说戏示范时却把病痛抛到九天云外,圆场、翻身、卧鱼儿照走不含糊。除了向他学了《贵妃醉酒》外,我还学了《拾玉镯》,李老师这戏师承肖长华、筱翠花,这个正统路子比一般的出国节目、哄洋人的路数真有天壤之别,实在珍贵,由於李老师年轻时学的扎实一招一式清楚明白,人物内心感情条理分明,看李老师说戏就如同看一部绝版的活教材。因我离着李开屏老师太远无法常年和李老师学戏十分遗憾,平时只有用书信、电话交流,我演出过后的带子也会寄给李老师指正,李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指出那些不足,往往怕电话说不清,李老师又写来厚厚的信仔细分析解说。

  
年轻时的李开屏在与着名女老生张文涓、名武生李元春等合组
北京青年京剧团 时就常贴《拾玉镯》、《贵妃醉酒》双出为其特色,这没有过硬的基功是难办到的。当我和北京的内行前辈谈到李开屏时,他们第一反应,几乎都是 年轻时真漂亮、扮相多美呀!,现在中国戏曲学院还保有李开屏老师年轻时演《贵妃醉酒》的剧照。而李老师对其年轻时的美貌一些也不眷恋,总是淡淡的说: 谁都有过年轻的时候。年轻貌美曾带给李开屏老师风光,相对的也招来许多麻烦、痛苦。一次次的运动便一次次的摧残着风华正茂的李开屏,历经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没将李开屏打挎。李开屏辗转落户天津却 几次要起份儿往海河里跳李老师曾感伤的对我说。而不善阿谀奉承的李开屏在天津团时,他的拿手戏《贵妃醉酒》却无法轻易露演,反而退休后多方来请其演出。当然这一代艺术家的悲剧,李开屏只是其中之一。可喜的是李开屏老师对京剧的热情从未降温过,虽近古稀之年仍天天吊嗓、练功,更有一群可爱、真挚的学生常绕在其身边。

 

 
 

時代國粹收錄本文

京崑戲迷網收錄本文

咚咚鏘收錄本文

探藝雜談

附:李开屏老师谈《贵妃醉酒》
http://www.dongdongqiang.com/ltjc/581.htm
戏迷知音

4月19日,我们玲珑电脑工作室拜访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开屏老师,李老师曾经是中国戏曲学校的第一届学员,是王瑶卿先生的弟子,她的演出风格皆宗王派,李老师有深厚的功底,唱、念、做、打皆佳,她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玉堂春》《拾玉镯》《李慧娘》等。特别是她的《贵妃醉酒》是有别与梅派与小派的风格,王派的唱腔章小山的表演,堪称梨园精品。我们初见李开屏老师,觉得她是很和蔼的老人,有着老艺术家特有的气质与风度,李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耐心地讲起戏来,话题还是从她的《贵妃醉酒》谈起了……关于这次采访,我们将根据现有影象资料,综合梅兰芳、陈永玲、李开屏、夏达华的四个版本的《贵妃醉酒》,另写一篇千娇百媚话《醉酒》的文章,这次我们先把李开屏老师的文章整理出来,提供给大家欣赏。《贵妃醉酒》的记忆与体会 记得在1950年刚建中国戏曲学校时,王瑶卿先生一再向史若虚校长提出:一定要设法找到章小山先生,别的戏我都不要,我只要他一出《贵妃醉酒》。据王先生讲:章小山先生对艺术有着一种执着,为了塑造好这个贵妃形象,真是呕心呖血。王先生后来回忆说:在1902年慈嬉太后从西安避难回到北京以后,清宫廷重新建立了升平署选取民间著名艺人进宫充当供奉,名为教习,实质是为皇亲贵族演戏,那时候有谭鑫培、陈德霖、侯俊山、汪桂芬等人入宫演出。到1904年,王瑶卿先生与陆华云、瑞德宝、金秀山、钱金福、龚云甫、时小福等人先后被选入宫演出。在王先生被选入宫时,正值福寿班演出,当时的章小山先生是不下海的著名票友,经常请教于王先生的门下,王先生进宫演出时候,章小山先生也经常跟随着出入宫中。王先生一再提到,章小山先生进出宫的目的不是为了演出,实际是为了研究体验宫中那些梳旗头的各种人物的生活,特别是嫔妃娘娘们的内心深处的甜酸苦辣,为塑造好杨玉环的艺术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王瑶卿先生特别强调:章小山先生把杨玉环这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思想情绪的变化研究很透彻,所以他的《醉酒》功底扎实,有真功夫,有绝活,拿这出戏给学生们打基础,是再好不过了。 在王先生的极力推崇下,大概是在第二学期,学校请来了章小山先生,在我们第一届学员中,选了我和其他几个学生,到章小山先生教课的班学习《醉酒》。 章小山先生教戏,不是先教《醉酒》的唱、念,而是先教我们练三个闻花卧云和三个叼杯下腰以及醉眼、醉神、醉态、醉步等,先生说:这些基本功练不扎实是学不好《醉酒》的,又说:你们太年轻,就是学会了也不等于全会全对,你们也只能把这个戏的路数拿下来,而真正能体会杨贵妃内心深处不断变化的复杂情绪并把它表现出来,实在不容易,这个需要你们在舞台上的不断磨练与实践,再加上对生活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成熟,才能真正把这个人物演好,最起码要在你们30岁以后。听到先生的话,再看到《醉酒》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唱腔,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出戏,这出戏必须要求演员有过硬的基本功,可以说它是一出很完美的旦角功夫戏。 章先生给我们练闻花卧云叼杯下腰的功夫是非常苦的,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他也特爱,看到我勤学苦练及经常练私功,便把《醉酒》的艺术精华不断地耐心地传给我,我第一次在校彩排及以后的对外演出,得到观众的认可了,虽然观众叫了那么多的,而章先生只是说有了,人物塑造还差的很远。同时鼓励我在这个基础上要不断地加深对人物的刻画,再加深基本功的磨练。在先生严格要求的同时,又对我的这个《醉酒》进行了加工,使之更加完美。 1955年,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周年的电影拍摄工作,在拍摄《贵妃醉酒》的时候,我扮演宫女,在拍摄现场,我特别注意观察梅先生的表演,给我很大的启发,在后来拍摄的《洛神》中,我又扮演了其中一个十二个月神,在这几个月的接触中,我如痴如醉地去观察梅先生的表演,而梅先生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也令我们钦佩,他对我们这些学生,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由此我感受到:在艺术和生活道路上,真正能做到虚心是多么可贵呀! 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与生活阅历以及逐渐成熟的锤炼,确实好多年以后才逐渐体会到一些杨贵妃那雍容华贵、潇洒大方又内心空虚的那种感觉。从杨玉环出场的开始就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她的一出场犹如一朵盛开的牡丹花,雍容、端庄、华丽,在古典四大美人中,杨贵妃就是以醉美人著称的,从内宫到百花亭,一路上所见所闻的景物如:皓月当空、经过玉石桥、看鸳鸯戏水、看长空飞雁,还有后面的醉步、闻花、叼杯等,都是通过繁重的舞蹈身段来表现细腻的思想变化的,章先生一再强调了三次叼杯的不同心理状态:闷饮、烦饮、狂饮,层次要分明,要把借酒消愁,愈来愈沉醉的状态表现出来,通过这三饮饮酒,抒发了被君王冷落的凄凉心情,直到大醉才从内心深处发出人生在世如春梦,且自开怀饮口盅的哀怨。总之,要从一听说皇上驾临西宫开始,就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抑郁、失望、嫉妒的心理,要有层次地抒发出被君王明夸暗弃的哀怨与失落,这样才能在最后杨玉环在极度怨恨之中还宫时候,给观众留下思考与回味。《贵妃醉酒》是一出典型的中国古典歌舞剧,在舞台上流传了一百多年,这出戏巧妙地通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宫廷的生活细节,深刻地揭露了被禁锢与被玩弄的古代女性的苦闷与凄凉。经过几代艺术大师的千锤百炼,已经成为一出不论从表演还是艺术品位,都成为梨园的精品佳作了。我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和揣摩,也品味到了当初章小山先生所谈及的话语,从会,到对,再到精,这一步步的进步,确实是很艰辛的,尽管我对这出戏中塑造的杨玉环形象有了点滴的艺术见解,但仍有欠缺与不足的,前辈的谆谆教诲将永远激励着我攀登艺术高峰。  

 

1993年2月 本贴由戏迷知音于2003年4月21日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